会议中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开口了,他的声音冷静而理性:“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,李浩。但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技术本身,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。技术本身是中立的,关键是如何去设计和实施相关的全球治理机制,确保核聚变技术的公平分配。”
李浩点了点头,虽然不完全认同,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。技术的突破无法避免带来社会结构的变革,但如何利用这一变革,决定了未来人类的命运。
接下来的几个月,李浩和小组成员们忙碌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。他们讨论过技术难题,也为全球能源系统重构设计了初步的框架:核聚变发电厂将被建设在全球战略位置,能源将通过智能电网分配到每一个角落;同时,核聚变的原料 —— 氘和氚,将通过海水提取技术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。未来的能源将不再是一个稀缺资源,而是几乎为所有人所享有的基础设施。
然而,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,李浩开始意识到,这一切的背后,潜藏着无数的不确定因素。技术的迅速普及,的确带来了希望,但也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变动和道德困境。核聚变技术的推广,是否会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,还是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,甚至引发新的全球冲突?
正如李浩预料的那样,核聚变的技术突破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平稳过渡。各国政府为了抢占核聚变技术的主导权,开始竞相推进能源设施的建设。然而,在全球能源新秩序的建设过程中,发生了许多出乎意料的挑战。
首先,拥有核聚变技术的国家迅速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袖。那些拥有先进核聚变技术的企业和国家,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能源 “霸权”,控制着全球电网的供应。虽然能源不再是稀缺资源,但却被少数几个国家和巨头企业所垄断。这种局面迅速加剧了全球贫富差距。
此外,由于核聚变技术本身的高成本,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贫困地区难以获得这项技术的支持。尽管能源成本大幅下降,但由于全球能源市场的不公平分配,许多贫困地区依旧面临着能源供应